学院新闻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锚定“五力”赋能发展 奋斗“五载”书写新篇

日期:2024-11-08作者: 审核人: 浏览量:

学校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我院始终坚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殷殷嘱托,坚持“三全育人、五育融通、师生融乐、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发挥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聚焦“激发全员奋发源动力、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力、提高人才培育协同力、培植强国人才竞争力、同筑师生成长向心力”,大力弘扬“从游”育人学科文化,汇聚合力,开拓创新,奋楫争先,水产一级学科实现B+到A的突破,学院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


党建引领、对标争先,激发全员奋发源动力


在我院办学50周年创新发展大会上,校党委高翅书记强调:站在历史关键节点和新征程起点,全体“上善水产人”要深刻把握和践行“大食物观”的内涵和要求,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当好引领现代水产业绿色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羊,为绿色智能水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做新时代我国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卓越奉献者、奋斗者。五年来,我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实施基层党建质量提升工程,以扎实开展“一流班子、一流组织、一流队伍”创建活动为抓手,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


校党委书记高翅在我院办学50周年创新发展大会上致辞


“服务产学研,把支部党员组织和凝聚起来,做更多的事。”我院渔业资源与环境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周琼教授带领支部同志,用实际行动在工作中践行着自己的承诺。党支部以“宏农学扬国光”为价值追求,以“勤读力耕、立己达人”为精神内核,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潜心教书育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摸索出一条学科特色鲜明、立德树人与社会服务协同发展的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路径,为全面推动“双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2022年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并顺利验收。


“作为教师党员要站好三尺讲台,坚持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己任,践行强农兴农使命,把科技创新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2024年“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高泽霞老师作为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发言。五年来,我院涌现出一批优秀师生党员代表,张学振入选湖北省“荆楚好老师”、周琼入选湖北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高泽霞荣获“第七届师德先进个人”、李莉荣获校“先进女教职工”称号,本科生孙琪栋入选2024年全国“青马工程”。我院聚焦示范引领赋能,实施党员示范引领行动,常态化开展党员“亮身份、立标尺、树形象”活动,组织开展结对帮扶、联学联建等活动,引导推动党员立足岗位建功、主动担当作为。


张学振教授在建始县进行“冷水鱼”产业帮扶


“湖北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周琼


2024年10月29日,我院47名同学在李大鹏教授和汤蓉副教授的带领下,在二教全景教室沉浸式学习《动物生理学》课程。李大鹏团队不断探索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方法路径,增强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前沿性与时代性,教学方法的先进性、互动性与针对性。2023年,该团队主讲的《动物生理学》课程获评省级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和教学体系,提升了课堂建设质量。


汤蓉教授讲授《动物生理学》


深耕科研、合力策源,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力


2024年11月6日,由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组织的中国水产学会范蠡学术大会上传来喜讯,我院王春芳、李大鹏教授主导研发的“鱼类智能化精准投喂系统装备”荣获渔业新装备2024年度优秀科技成果。这是继2023年度“基于基因编辑创制无肌间刺大宗淡水鱼新种质技术”、2022年度“水产养殖精准投喂智能管控技术”“池塘‘零排放’圈养技术”分别入选渔业新技术优秀科技成果以来的又一突破。同时,“零排放”圈养绿色高效循环养殖技术入选2019年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农业技术;黄颡鱼新品种“黄优1号”入选“2021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成为当年全国水产领域唯一入选的“新产品”;团头鲂新品种“华海1号”入选农业农村部2023和2024年农业主导品种;翘嘴鳜“华康2号”和黄颡鱼“全雄2号”相继获批国审新品种。


王春芳教授、李大鹏教授获渔业新装备2024年度优秀科技成果奖


“基于水产应用型学科特点,我们必须坚持四个面向,有所为有所不为,首要任务就是要向行业推出我们的成果”,在学院院长张永安眼中,围绕行业和国家需求,以承担“重大平台/重大项目”为着力点,汇集资源、做出贡献,才是每一个上善水产人开展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实现路径。


2019年,在校党委的领导下,由我院牵头申报建设了长江经济带大宗水生生物产业绿色发展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并于2023年顺利通过验收,结束了学院无牵头教育部科技创新平台的历史。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汇集了工学院、食科院、信息学院等不同学科方向的人才队伍,围绕种质创新、生态健康养殖、“谁来养鱼”等问题开展多学科融合科创,突破了中华砂糖鳢、刀鲚等长江特色鱼类繁育技术,构建了“双水双绿”稻虾综合种养绿色生态养殖模式和陆基循环水高效养殖模式。在此基础上,我院2021年成功获批了农业农村部水生动物重大疫病专业实验室,2022年jxf吉祥官网总站和工学院联合申报的农业农村部水产养殖设施工程重点实验室又获批建设。


长江经济带大宗水生生物产业绿色发展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会议现场


“要向研究的三种水产动物学习:向鲫鱼学习即使在恶劣环境下也能充满活力;向乌龟学习韧性和耐力,在漫长征程中始终不放弃;向大马哈鱼学习哪怕前路千辛万苦,也要竭尽全力到达生命的终点。”五年来,我院瞄准水产种业、健康养殖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锤炼内功、提前谋划、精心组织,实现了包括杰出青年基金在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个项目类别的突破。同时,还牵头承担了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研发项目(课题)6项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6项。


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等科技成果悄然推动着水产行业提档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将“冷水鱼捂热”的张学振教授、“只要对渔民有好处,从来不把自己当外人”的马徐发教授,一批科技工作者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作出了卓越贡献。14人入选湖北省科技特派员,3人次获省优秀科技特派员,2020年马徐发教授获科技部通报表彰。2023年高泽霞、沈志刚、高坚等撰写咨政报告9篇,获批复7篇,通过各种形式为农业现代化贡献智慧与力量。


马徐发教授作养殖技术指导


强基固本、质效牵引,提高人才培育协同力


学院发展靠人才、产业振兴靠人才。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我院始终坚持全员化“群游”形成人才培养合力,全程化“同游”拓宽人才培养载体,全方位“广游”营造人才培养格局,不断完善“从游”育人体系。“请考生和家长放心,我们这个专业您来就对了!”每到招生宣传时,总能听到老师们自信的宣传语。“虽然我们体量不大,但我们是大水产!”这也是老师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们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为了培养新时代青年增长大才干,练就大本领,服务大行业,他们新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6门、省级一流课程11门,出版规划教材6部,获教学创新大赛国家级二等奖2项、省级特等奖2项、省级二等奖1项,在课程、教材和教学能力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五年的接续奋斗,水产养殖学、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均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聚焦稳固专业思想根基,让学生理解为何选、选何业、如何精,是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张僅婕在毕业答辩的现场收到了海大集团的入职礼物,完成答辩与顺利入职无缝对接,作为专硕校企联合培养“菁英班”的第一届毕业生,张僅婕感慨道:“正是得益于这个特殊的培养模式,让我充分认识到水产领域的发展前景,现在我对水产行业的发展充满信心。”五年来,水产学子纷纷活跃在产业行业的各个角落,在老师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入选教育部支持建设“科技小院”3个,新增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1个。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参与)、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成果二等奖1项、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1个。学院硕博规模和吸引力逐年上升。


婕在毕业答辩现场收到海大集团的offer


聚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让学生理解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落脚点。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银奖获得者陈玉佩立志要做“鱼类育种研发工程师”,她说:“她要牢牢掌握育种科技,守护无垠蓝色粮仓,这不仅是她的梦想,也是我院莘莘学子的共同梦想”。这个梦想经历了破土萌芽,现在正悄悄地在一届又一届青年学生中接力生长,越来越多的水产声音出现在全国大大小小的赛事中,喜讯也纷纷传来,全国研究生“渔菁英挑战赛”一等奖3项,学生获“互联网+”“挑战杯”国赛银奖1项、铜奖4项,志愿服务项目获国赛金奖、铜奖各1项,其他国家级奖项63项、省级奖项140余项。


陈玉佩参加全国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聚焦培养学生国际胜任力,让学生理解为何走、走哪里、怎么走,是人才培养的战略方向。新入站的博士后熊雪梅是水产的“老人”了,她本硕博一路走来,现在顺利进站,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经历了很多的第一次。让她最难忘的就是在校期间的三次出国访学经历了。跨越了比利时、克罗地亚和日本,让她从一个平凡的小镇女孩成长为眼界开阔自信又专业的科研人。五年来,越来越多的同学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国际人才合作培养项目全额资助或校院资助,出国境访学实践交流学生220余人,其中3个月以上的28人次。让每一个水产学子都能到世界海洋中遨游的目标在此刻具象化了。


熊雪梅在北海道大学访问(二排左一)


强师培元、久久为功,培植强国人才竞争力


我院响应国家自主培养人才政策导向,主练内功。制定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遴选科研、教学方面优秀青年教师,加入学院主力科研团队,为其提供科研经费和研究生指标支持,任命优秀青年教师担任专业负责人等关键职务,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资源和平台。


2023年中国水产学会青年学术年会


在学院的培养和支持下,一批批教师取得显著成就,高泽霞、曹小娟老师就是其中的代表。


廿载春秋,九转功成。从负笈求学的大一新生,到引领学术前沿的教授、杰青,高泽霞老师在jxf吉祥官网总站走过了近二十年人生。“吃鱼被卡刺”这一看似平常的生活问题,解决起来却无比艰难。高泽霞老师从数百万个基因中反复筛选,一次次失败的实验都没能消磨她的意志。历经十年大浪淘沙,终于找到了控制鱼类肌间刺发育的几个关键基因,先后培育出了无肌间刺武昌鱼和无肌间刺草鱼,相关成果获得央视报道。未来,高泽霞老师还会将相关成果推广到更多淡水鱼上,让无刺鱼飞入寻常百姓家。


高泽霞教授作无刺鱼相关学术报告


“学校犹水,师生犹鱼,大鱼前导,小鱼尾随,师生同游共成长”,这是曹小娟教授的座右铭。作为水产养殖学专业负责人、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水产养殖教研室”负责人,曹小娟老师扎根讲台10余年,先后讲授10门课程,主持建成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各1门。参编的规划教材获全国农业教育优秀教材奖。曹小娟常说:“鱼在何方,授业就在哪里”,“从游育人”的要点是与学生在一起,只有贴近,才能贴心,才能知道学生的所思所想,才能守护“小鱼”、因材施教。


曹小娟教授带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近五年,在学院自主培养下,实现了国家杰青、神农领军人才等历史性突破。新增国家“四青人才”4人、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1个。


以文化人、五育融通,同筑师生成长向心力


我院围绕“三全育人、五育融通、师生融乐、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结合重要时间节点,精心设计育人载体。“同学们,你们觉得这句‘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怎么样?我每每读到这句话,都是心潮激荡。”在我院“从游沙龙”读书分享会现场,李利民老师正朗诵着陆游所作的《金错刀行》。我院坚持“从游”育人文化,鼓励学科交叉、学术互融,通过“从游沙龙”“从游讲坛”等系列活动将诗歌、散文、音乐、运动等概念注入青年潮流。教授进班级、开学第一课、学科特色体验活动搭建起师生深度互动的桥梁。“渔文化节”“龙虾节”等学院特色活动让同学们在实践中体悟水产的魅力。


“从游沙龙”系列分享活动


“渔文化节”活动摸鱼比赛(极目新闻供图)


赢了!刚结束的第十六届教职工羽毛球赛场上,学院羽毛球队一路杀到决赛,成功卫冕!现场师生的振臂欢呼浓缩了学校第十次党代会以来一批批水产人团结奋进、逆流而上、敢拼敢赢的精神。


教职工羽毛球赛成功卫冕,老师们振臂高呼


“华农排球场上30个年头,对手从学长学姐和同学变成了学生和学生的学生,虽然体力下降,但是竞技体育的精神和态度没有变。很高兴参加这次比赛,场上对抗激烈,场外真挚温馨,真正是其乐融融。”这是顾泽茂老师参加第十届“从游杯”赛事后的感慨。五年来,我院积极营造“无体育不师山、无体育不青春、无体育不人生”体育文化氛围。举办“从游杯”系列体育赛事,促进师生融乐,引导学生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积极建设“体育俱乐部”,倡导全民运动,大众健身,“以‘体育俱乐部’促进学生运动习惯养成”项目获湖北省高校学生工作品牌专项任务项目立项。


“从游杯”篮球赛


“从游杯”排球赛


“从游杯”乒乓球赛


学院大力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一方面,实行“不言之教”,美化学生社区环境,陆续优化建设学生共享空间、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引导党建和育人力量下沉一线,为学生在社区成长发展提供资源,打造思想引领“党建社区”、师生联动“共享社区”、心灵氧吧“心理社区”和文化浸润“幸福社区”


此外,学院积极开展“行走的思政课”,依托“三下乡”“返家乡”“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等组织百余支大学生队伍奔赴全国各地、深入基层一线,开展乡村振兴、环境保护、教育扶贫等活动,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总结实践育人模式。“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微笑天使’吗?”十三年来,学院“蓝色精灵”与长江江豚风雨同舟,扎根江豚保护事业,聚青年力量、护长江生灵,“一江碧水向东流—共筑守护长江命运共同体”项目获得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


“蓝色精灵”志愿服务队参加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


展望未来,我院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科研创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顺利召开。


转自南湖新闻网

通讯:毕晨 熊晓磊 庄子梦 程荟 曹玉琼

审核:秦长平 毕晨 罗馨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