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记者 邹浩 通讯员 魏鹏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 黄士峰
“鱼教授”张学振
“大家快来领鱼啦!”14日下午,jxf吉祥官网总站一楼,张学振热情招呼着同事们,在他身旁,摆放着一箱箱来自500公里开外深山里冷水养出的鲟鱼。
“跟去年一样,学校以购代销,每名老师一条,助力扶贫点群众增收。昨天领到鱼的老师,已经迫不及待地在群里分享了做法,不少老师的亲朋好友还来找我加订。”张学振笑着说,“我可不是卖鱼的,包装上有二维码,我让他们去找鱼老板,我只是指导他们养鱼。”
张学振为同事发放冷水鱼
张学振是华农jxf吉祥官网总站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连续8年工作在产业扶贫一线,指导恩施、十堰等贫困山区农民利用山泉水开展冷水鱼生态养殖。他用真心、动真情、下真功,总结、推广“山区冷流水生态养殖”的产业帮扶模式,带动湖北30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一诺千金 为乡亲们带来脱贫“冷水鱼”
作为一名从山东沂蒙山区走出来的农家子弟,张学振对山区农民的贫困生活有着深刻体会。2013年的一天,学校相关部门询问张学振,愿不愿意到建始县开展义务的产业扶贫工作,因为山区群众急需养殖技术指导,并强调说,“这是纯粹的志愿服务活动,不但没有酬劳,而且可能还要自行解决差旅费用的问题。”“我愿意!”张学振毫不迟疑地回答。
说干就干!第一次见到张学振时,63岁的建始县花坪野三河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鱼老板田大才就大吐苦水:“我们这里的水太冷了,养鱼不长鱼!”
张学振二话不说,就在渔场住下了,不停观察、测量、询问、记录,为乡亲们理顺了生态养殖发展思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好水能养好鱼,但要养适合的鱼;低水温条件不适合养殖常见的“四大家鱼”,要选择适合冷水环境生长的虹鳟、鲟鱼、娃娃鱼等品种;发展“冷水鱼-常温鱼-水生蔬菜湿地-稻米”的循环农业模式,实现养殖零排放。
野三河水产养殖合作社的梯级渔场全貌
“我们从来没养过冷水鱼,张教授把发展思路说清楚,我们都服气了!”田大才告诉记者。
更让田大才服气的是,城里来的大教授不但会说,还撸起裤管下鱼池就干。“我就算吃得苦了,没想到张教授比我还能吃得苦啊!”田大才感慨说,每年四五月份是鲟鱼人工繁殖的最佳期,山里春寒料峭,鱼池水温只有13度。田大才因为腿伤无法下水,张学振便连续十几天工作在渔场,亲自下水作业,一泡就是几个小时。本就患有膝盖滑膜炎的他,从冰冷的水中爬上来时,两腿麻木,要缓上好一会才能正常行走。
张学振却说:“用自己的双手将一批小鱼儿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畅游在这青山绿水间,带动他们脱贫致富,这是一种极大的精神满足!”
鱼水情深 产业扶贫路上的“留级生”
“我们山区里养殖鱼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是绿色有机的品质保障。”张学振一再提醒村民,鱼病防重于治,坚持杜绝在养殖过程中使用抗生素药物。他尝试采用五倍子、苦参等不同的中草药配方,熬制汤汁预防水霉病等疾病,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经过张学振的刻苦钻研,山区冷水鱼生态养殖环节中的人工催产繁殖、受精卵孵化、苗种培育、水质净化、饲料研发、鱼病防治等关键技术难题被逐一攻克。张学振的辛勤付出,帮助渔场获得了快速发展,产值实现了从一千万到两千万再到三千万的“三级跳”。
张学振和田大才在渔场
在渔场工作的贫困户李前友告诉记者,以前只能在山里种点土豆、玉米,一年下来收入不到一万块。“自从渔场发展起来后,在家门口就一年四季有活干,增加的收入接近两万块!”
除了技术指导,张学振还为帮扶的水产龙头企业申请获批省、市(州)科技项目6项,项目资金达220万元,申报了5项国家专利,目前获批3项。在学校的大力帮助和相关帮扶县市的支持下,张学振总结出了山区冷流水生态养殖的“六个一”的产业帮扶模式:定位一个冷水鱼特色产业、组建一个冷水鱼专家服务团队、承担一项冷水鱼攻关项目、支持一个县域龙头企业、带动一批养殖专业合作社、助推一方百姓脱贫致富。
今年6月,张学振走进神农架蕈臻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帮助养殖户张利宏作技术指导。“以前我们养过冷水鱼,不过出苗率不高,鱼长得很慢,张教授来了两次,准备针对性研发新饲料。”张利宏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年产值100多万,我们计划用三年时间,争取产值过千万!”
张学振作养殖技术指导
“农业生产具有其特定的周期性和脆弱的抗灾特性,我不能将工作进行到半拉就撂挑子不干了。”2016年夏天,一场特大强降雨引发的洪水让田大才的渔场损失惨重。2017年3月,湖北省第5批博士服务团扶贫一年的时间到期了,可张学振坚持要延期服务,主动做一名“留级生”。在那之后,他又被选派为湖北省第6、7批博士服务团和产业顾问赴贫困县挂职扶贫。除了在恩施定点扶贫外,他还不定期地去十堰、神农架、黄冈等地,对当地农民的鱼养殖进行技术指导。
义无反顾 个人贷款两次助鱼老板解困
“人生第一次按下手印抵押贷款的那一刻,说实话,我心里多少还是有点没底。”回忆起2016年渔场那次大灾,张学振无不感慨地说。
当时,接到渔场受灾的消息,张学振心急如焚,顾不上沿路有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危险,连夜赶往千里外的渔场帮田大才收拾残局。
直接经济损失1300余万元,让田大才哭干了眼泪,心灰意冷。“放弃渔场,卖房还债!”
“我们的基础设施在、市场在、技术在、声誉在、人在、情在,没有过不去的坎!”张学振苦心劝说一夜,田大才终于决定“咬牙坚持”。
冷水鱼养殖周期长,资金回笼慢,“咬牙坚持”说起来只有4个字,做起来却要3、4年。在最困难的时候,由于缺乏周转资金,没钱买饲料,田大才只能每天一餐吊着喂鱼。
张学振二话不说,将自己新购置的轿车作抵押,贷款30万元帮渔场赊销饲料。他还积极联络协调,帮助渔场获得了400万元的银行贷款。渔场生产终于回到正轨,恢复到年产值1000万元的生产规模。
张学振指导学生做实验
在华农定点扶贫建始工作对接推进会上,建始县委书记向红林满怀深情地举起这个事例:“建始受了灾,我们的老田不想干了,张教授含着泪鼓励他继续干,这份真情让我们建始人民佩服!”
今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阻隔了交通运输,鱼饲料进不来,养好的鱼出不去。眼看着肉食性的鱼互相吞噬,一下死了好几吨,损失几十万元,田大才又没钱买饲料了。关键时刻,又是张学振以个人信用贷款的15万元,帮老田渡过难关。
“张教授真是用心在捂热我们的冷水鱼!”田大才动情地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张教授把我从冷水鱼养殖的门外汉培养成了土专家。没有他的帮助,就没有富硒冷水鱼成功的今天!”
提及这些事,张学振毫不在意,却一把将记者拉到华农jxf吉祥官网总站实验基地,兴奋地告诉记者:“看!这是我们新开发的陆基养鱼模式,直径五米的鱼池,造价才三千多元,可以养好几千斤鱼,我打算到巴东等地推广。”
张学振新研发的陆基养鱼模式
“我更希望媒体关注我在扶贫一线探索、总结的山区冷流水生态养殖的产业帮扶模式,而不是我个人”,张学振说,“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而好的产业模式可以通过媒体报道带给全国急需的地区和百姓,从而真正达到留住绿水青山、百姓脱贫致富的目标,这也是我的心愿。”